2月2龙抬头习俗
要剃头;意思是剃龙头.
还不可以动剪子.
过节都有这个习俗;不过还好是一天.“二月二”在北方称为“春龙节”,在南方称为“踏青节”。据说,“二月二”在周代本是一个祭祀的日子,到了唐代已演变成一个民俗节日。 俗话说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。这句话的来历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。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,在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,称为二十八宿,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,并按照它们的形象附会为四种动物。其中,东宫七宿被想像成一条巨龙。每到农历二月,处于龙头位置的角宿会在东方地平线显现,所以俗称“龙抬头”。 “二月二”是一个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日子。北方一些地方旧俗,这一天早晨家家户户要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,回到家里要烧香上供,这叫“引田龙”。但也有相反的,有的地方这一天忌担水,生怕带回龙卵或惊动青龙,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。这一天的食品也多以龙命名:吃面条称“挑龙头”、吃油炸糕称“吃龙胆”、食煎饼称“揭龙皮”、吃麻花称“啃龙骨”,以示吉庆。 “二月二”也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。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,谓之“占鳌头”。学生们也会念叨:“二月二,龙抬头,龙不抬头我抬头。” “二月二”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。旧俗规定,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,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。所以民间又有“二月二,接宝贝儿,接不来,掉眼泪儿”的民谣,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心态。
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春龙节民谚说2月二,龙抬头,这一天
阴历(农历)的二月初二,又称“龙抬头”或“青龙节”,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。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“鼓撅”(手搓面条),俗称“顶门棍”。吃了“顶门棍”,把门顶住,邪祟不入,一年太平。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,说是给龙糊鳞整甲,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。东北 ,北京这些地方吃 “猪头肉” 。
农村的二月初二龙抬头,在这一天里都有什么风俗与禁忌呢?
农历二月二,民间俗称为“龙抬头”日。这一天,很多人争着去理发,一方面是旧俗农历正月不理发,到二月二时头发已很长,急需整理;另一方面是人们都想讨个吉利,在“龙抬头”这日理发,喻义在新的一年里奋发有为,能够抬起头来,昂首阔步创造新生活。那么农历二月二为什么被称为“龙抬头”日呢?这里除去附会的民间传说,只讲实质的东西。
农历二月二被称为“龙抬头”日,其实质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以及农历的节气说有关。根据五行学说,东方属木,季节为春,其星象为青龙。春天又分为三个月:孟春之月、仲春之月和季春之月,大体上讲,农历正月为孟春之月,二月为仲春之月,三月为季春之月。
孟春之月是青龙沉睡未醒之月,天道未改,仍需延续冬季闭藏之道。《礼记·月令》云:“(孟春之月)毋变天之道,毋绝地之理,毋乱人之纪。”仲春之月的节气分惊蛰和春分,惊蛰是青龙初醒而未兴之时,春分则是青龙兴而出达之时。《礼记·月令》云:“是月(仲春之月)也,日夜分,雷乃发声,始电,蛰虫咸动,启户始出。”“日夜分”就是指春分前後,阴阳各半。惊蛰在春分之前,雷欲发声,蛰虫初醒抬头,将启户而出也,而春分正是蛰虫咸动,启户始出之时。季春之月,青龙显于外,正是升腾变化最剧烈的月份。《礼记·月令》云:“是月(季春之月)也,生气方盛,阳气发泄,句者毕出,萌者尽达,不可以内。”季春之月,虫草万物几无内者,皆乘时变化,不断壮大。
农历二月初二,大体在仲春之月,节气为惊蛰,为青龙初醒抬头,但还未出而奋发之时。龙本是一种虚拟的动物,为鳞虫之长,用来象征万物的变化。事实上,龙就是变化当中的万物的象征,无论是屈曲生长的草木,还是蠢蠢欲动的蛰虫,都是龙的形象,是生机和活力在大自然中的一种展示。惊蛰者,蛰虫动而如受惊之状,龙醒而抬头矣。古人以农历二月二为节日,用来纪念这种阴阳调和、万物萌动、生机勃勃的景象,故谓之“龙抬头”。
抬头则气舒,气舒则精神焕发,精神焕发则志存高远。“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日之计在于晨”,乘着“改革创新、奋发有为”的东风,正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,宁为赤兔行千里,不做肥驽卧良槽,大好春光莫辜负,大家努力吧!
(子夏故坛原创)
二月二,龙抬头。为什么这一天要理发呢?有什么说法?
⊙2019.03.09
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“龙抬头”。“龙抬头”位于惊蛰与春分之间,五行属木,卦象为震,是生发之象。 木,对应着万物生长,借着春天的阳光雨露,天地之间生机勃发,生气盎然。
蛇冬眠以后,复苏,在二月二这一天露出头来,而我们过去又称呼蛇为小龙,比如你是属蛇的,为了好听会说自己属小龙的,这就是等同于龙了,从而演化成二月二龙抬头!
本编还想从生气盎然,“元龙之气”这方面谈一点看法,什么是元龙之气呢?也就元阳之气,认为龙为气成,是那春生之气,生气为阳,阳气上升,聚之成似龙之气(如下图)。二月二,龙抬头,则是一年之内阳气最旺之日。
顺颂安康!
一一《养气场》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